这种存管模式相比第一种,在形式上多了充值和提现两个步骤;在账户数量上多了平台存管账户,有必要的话还有风险备用金账户,第三方担保账户。存管行一般为投融资双方开设独立的个人账户后会就充值、提现等支付结算和资金流向进行监管。
即银行和第三方支付公司合作,推出联合存管方案,存管行开设平台存管账号,负责用户账户监管和资金存管功能,第三方支付作为技术辅佐,提供资金结算及所需的终端设备。投资者和借款人通过第三方支付完成交易。
关于哪一种存管模式才合规,P2P行业从来没有停止过争议。正式出台的《网贷借贷资金存管业务指引》中明确规定:“存管人应对网络借贷资金存管专用账户内的资金履行安全保管责任,不应外包或委托其他机构代理进行资金账户开立、交易信息处理、交易密码验证等操作”。该指引的出台直接规避了银行与第三方支付联合存管的可行性。
根据第一网贷的不完全统计,截止至今年5月底,共有286家平台上线了银行存管,超九成平台仍在赶合规时间表的末班车。其中,华兴银行、江西银行、厦门银行、浙商银行等成为了存管上线的银行主力军。不过禧宝发现一个有意思的现象,上线银行存管的286家P2P平台中,绝大多数是规模和体量较为小型的平台。
存管业务指引颁布后,在一定情况下理清了银行的责任,因此更多的银行愿意涉足这一业务。银行存管的主动权似乎从此前的银行为主,很大意义上变为平台为主,甚至出现多家银行同时接触一家优质的平台。银行愿意拨付更多的人力,开出更多的优惠条款来争取更多的优质存管客户。从之前的卖方市场明显变为了现在的买方市场。
2016年8月24日,颁布的网贷管理暂行办法中对小额分散的网贷运营模式有了明确规定。对于像众禧贷这类一直坚持小额分散模式的平台,在资产充足的前提下,会产生巨量的投标。而存管要求无论金额大小,每一笔资金变动都需要过存管系统。因此,存管技术和费率是选择存管银行的首要考量。
费率主要是关乎平台运营成本,而对于大型平台而言,年费和交易笔数费率都是一笔不小的成本。当然,接入后的用户体验也是重要性占前三的考量。
两个字:安全。
银行存管的情况下,平台无法直接触及资金,做到了平台和资金流隔离,避免了以往设立资金池、平台卷钱跑路的可能,较大程度的保障了投资人的资金安全。
当然,银行存管只是P2P运营的标配,并非说接入存管的平台就绝对安全,只是多了一个手段隔离平台和资金而已。投资人考察一个平台是否安全和优质,还需要从此前经常提到的资质、标的真实性、风控水平、从业人员自身素质等多个维度进行分析。行业在进步,政策在变化,产品在丰富。因此,需要投资人在投资的过程中不断的学习、分析和预判。最后,还是那句话,只有投资人能够对自己的资金安全做最有力的保证。返回搜狐,查看更多